【九维时评】多少愚蠢的家长,在戕害自己的孩子?
我们无需你认同文章观点,但希望能打开你的智慧之门,让你的思考,从一维变成九维。
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让人惊诧的教育问题,
家长们,能不能自己先懂点教育常识。
用智慧
点亮人生
最近,朋友发的一则消息,真的震惊了姐。
一个8岁的孩子,从幼儿园起,周六日都没休息过一天,被妈妈拖着去上各种补习班。
最后,孩子承受不起,多个器官内脏衰竭……
送到医院,虽然医生护士努力抢救,还是离世了。
据说,抢救中,孩子中途清醒过来几分钟,就说了一句话:“我太累了,想睡觉……”之后,陷入昏迷,再没有醒过来。
医生说:孩子已经没有求生的意志了……孩子活得太累,属于劳累过度造成的猝死。
没想到,过劳死,竟发生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。
害死这个孩子的,真的是他的妈妈!
中国的家长,在教育上已经疯了,疯的都没人性了!
一、愚蠢
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心疼,是因为孩子才8岁啊。
一个才花骨朵的年龄——生命都没有绽放,居然就觉得生无可恋了!
重要的是,他居然是被累死的!
太残忍啦!
可能有人要忿教育。
别急,别忙着忿教育,家长能不能先,扪心自问一下:你自己,真的懂教育吗?
你以为你懂的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,到底是真的先进,还是你只是在“人云亦云”?
那些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前提是什么?你知道吗?还是你仅仅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什么叫愚蠢?愚蠢不是无知。
而是把自己一知半解、半懂不懂的东西,当做真理一样捍卫,而且还毫不犹豫地“强加”给别人。
强加给孩子。
这个母亲,就是用自己的愚蠢,害死了孩子。
不要等到孩子离去才痛哭。
二、起跑线
家长们老说: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问题是,这个起跑线在哪里啊?你知道吗?
大多数人,肯定不知道。
你在不该跑的时候乱跑,就会跑出悲剧来。
很多人以为,起跑线越早越好——姐看到的现象也确实是越来越早。
比如我曾在一个宝妈圈,看到他们流传一句话:
“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再教育孩子,你就已经落后了两天……”。
哇靠,以后会不会早到胎教啊?从夫妻同床开始教育起?
能不能不要那么搞怪?
如果教育,就是比拼一个“早”字的话,那大家都从胎教玩、人人都是成功者了。
可能吗?先长点脑子吧!
那么,正确的起跑线在哪里?或者说如何判定起跑线?
这里,姐先留白,后面再说。
三、吃手手
很久以前就看到这个报道,一家人都很蠢的报道。
一个1岁左右的小孩子,吃手指,
母亲就不让他吃,没想到孩子偏要吃……
结果,全家如临大敌,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防止孩子吃手上,
父母、姥姥姥爷、爷爷奶奶……24小时轮流监控孩子:孩子一吃手,就用针扎孩子手指……
(哇靠,真下的了手。)
结果不但没有改掉孩子吃手的毛病,反而让孩子把吃手,当成了必修课,
非吃不可……最后把自己的手都啃坏了!
家长最后,居然很无奈的对医生说:我家孩子就是那么怪啊,我们也没办法啊!
天啦,你们害了孩子,还把责任往孩子身上推?
孩子本来是一张白纸,变得这么怪,都是你们愚蠢造成的啊。
琢磨下,我们小时候,吃手算什么啊?
哪个孩子不吃手?你们小时候没吃过手吗?
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!
孩子要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,
会不断的尝试做各种事:吃手也是探索之一。
随着他的探索内容越来越多,他想做的事越来越多,
他慢慢就会忘掉“吃手”这件事的……
我们的成长,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?
如果家长担心小孩吃手不卫生,
可以简单地拉开他的手,或者把他手搽干净……
更聪明的做法,是给他玩具,或者其他东西。
吸引他,慢慢转移注意力……
而这一家人,居然全家都忘记了自己怎么长大的?
对孩子“吃手”这种常识问题,过度关注,反而促使孩子也把“吃手”当成了唯一的关注点。
这里涉及幼儿很复杂的心理学问题,姐不展开谈。
简单讲:幼儿意识的建立,其实是家长把自己的意识,投射给他。
所以家长过度关注吃手时,幼儿也就过度关注吃手了。
——孩子对外界的其他探索,反而因此停止,最后他就只想着一件事“吃手”。
换句话说,是家长的愚蠢,缺乏常识,愣把孩子养成了“吃手”的强迫症!
哎,孩子还这么小,什么都不懂,居然就养出了强迫症!
我不知道这么蠢的家长还有多少,
没事多想想自己成长的经历吧!怎么常识都要扭着干?
还一家人都这样!居然没一个懂常识的?
四、不懂装懂
有次和朋友聊天,说起中国的教育。
我们发现:
越是不懂教育,越是没上过大学的人,说起教育来越是一套一套的,
越要告诉你,自己掌握着教育的真理。
那些所谓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之类的理念,基本上都是这类不懂教育的人,传播得最起劲。
不懂装懂,实在可怕!
装懂后还要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实验,更可怕。
正如这个新闻中,把孩子累死的母亲,
报道这样说:“要强的妈妈不甘心一辈子过得平淡,就想让孩子弥补自己未完成的心愿,省吃俭用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后补习班。”
看见没有,关键词:自己“平淡”,“不甘心”、“要强”……
这是大多数“不懂装懂”的家长们的写照。
有一次,我在钢琴城,看见一个家长正在逼着自己不到三岁的女儿学钢琴。
女儿不愿意,在那里大哭……母亲就苦口婆心地、坚定地逼迫她……
姐实在看不下去了,对母亲说:孩子都哭成这样了,你就别逼她了。
这个母亲立马严肃地对我说:不行啊,她马上到三岁了,我必须逼她!
姐好奇:三岁?为什么呢?
这母亲就一脸专业的模样告诉姐:“你难道不知道吗?孩子三岁前,视唱练耳(指音乐听力)才能练出来,过了三岁,那种对音乐的敏感就失去了!”
姐想了下,问她:“你以后打算把孩子培养成音乐专家吗?”
那母亲却说:“这倒不是,我是希望她有音乐的爱好和修养,业余就行。”
姐说:“那不就结啦?你并不是要培养她吃音乐这碗饭,干嘛逼着她按照专业的路子学啊?”
所谓三岁前孩子的视唱练耳能力,是针对音乐天才的——如果三岁前训练,就能让其天赋充分发挥!
但是大部分普通人,培养自己的音乐修养,是不用这么早的。
什么叫音乐天才,贝多芬就是!
他一听到音乐,自动就会着迷,喜欢,手舞足蹈、沉浸其中,无法自拔……
而这个女孩对音乐如此抗拒,都哭成这样了——显然不是音乐天才。
家长逼迫她,就太过分了。
这个家长就是典型的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,不懂还要装懂。
中国这类家长特别多,满眼都是。
最可怕的是:他们真的觉得自己掌握着教育的真谛。
和你聊起教育,都是目光坚定,信心满满的样子。
重要的是,他们逼迫孩子实践自己的所谓教育真理时,也是目光坚定,信心满满。
五、补课
我儿子还在读小学时,就有家长不断地教育我:要陪孩子做作业,要给孩子请好的家教……家教好,补课才好,才能学习好……
姐觉得哭笑不得,也从来不给孩子请家教。
我对孩子说:孩子,假如读个小学,你都需要补课的话,那说明你根本不适合读书。那咱们不学了,早点琢磨你该学点什么?
小学是个轻松教育阶段,
如果小学就需要补课(才跟得上)的话,基本上说明孩子智力有问题……
那孩子是不适合上学读书的。
最糟糕的是,如果是个智力很高的孩子也去补课……那会把这孩子补傻的!
小学为什么叫轻松教育阶段?
是因为孩子的兴趣是OPEN的(开放状态),世界在他眼里是多样性的,他还要继续探索无限可能性。
补课意味着什么,叫知识的固化——就是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,告诉他,世界就一种标准的模样。
孩子会提前失去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,过早的固化自己的知识……
(而我们的教育,正好又是标准化教育,会使这种固化更严重。)
再说白点:小学补课,
会让孩子的创造性、创造能力,在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前,就被提前扼杀了!
而牺牲创造力的代价,仅仅是换取了一些死知识,几个标准答案而已。
这样的交换——显然得不偿失。
但我们的大多数家长,都在为此乐此不疲!
六、读书无用?
我记得自己读书的80年代,中国的教育很正常。
相对轻松,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则。
老师很少补课,补课都是差生才补。
我父母都是老师,他们告诉我:学习是一种乐趣。你要自己去发现学习之乐……要学会“学海无涯乐作舟”。
苦哈哈学习的,需要补课才能学习的——基本上失去了学习之乐。即使他们能一时考个好分数,也没用。
因为教育是个长线话题——没20、30年看不出效果。失去乐趣的学习,就是个短期的分数效应,根本经不起长时间的生活磨砺!
现在网上老在讨论什么:读书无用论。
说多少读了大学的孩子,现在多么无用……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,这些叫嚣读书无用的,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“读书”!
他们不过是“读分数”的一群人而已。
那些补课,唰题的孩子,不是读书,是“读分数”。
这完全是两个概念——读分数的孩子长大后,即使考上名校,也可能无用,这不奇怪。
非常糟糕的是,我们现在大部分家长,甚至整个社会,都进入了“读分数”的状态,教育已经被严重扭曲,偏离了正常的轨道。
有一次,姐给孩子检查作业,发现他做错了一道题,我就指出来……没想到孩子坚决不改,说他是对的。
我没有多争论。心想让他在老师那里得个“×”也好——孩子需要成长,需要犯错。
“行啊,那让老师判吧!”
没想到,第二天,他兴高采烈把卷子拿给我看:“怎么样,我得了一百分。”
姐不服,就去找老师指出:这道题错了……老师感谢了姐,在班上也改正了……
这下,姐终于对儿子说:“你看。这道题是错的吧?”
没想到,我儿子说出了一通让我震惊无比的话。
他说:“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,但我必须这样写答案,我知道老师想让我写这个答案,否则得不了100分。”
姐立马凌乱了!
好半天,我才对他说:“你妈不需要你得一百分,而是希望你有自己的判断力。你自己的判断力,比分数重要多了。”
儿子就教育我说:“人家的妈妈都希望孩子得100分,你怎么这么怪啊?”
(姐是个异类,让姐默默哭一会!)
七、本质
最后我们说回教育的本质。
教育的本质:是发现孩子真正的能力。
每个孩子不一样,他的能力也不一样。需要通过教育等手段去发现。
我们目前的标准化教育,只提供了一个模型——把所有的孩子都朝这个模型里装。
其实,孩子是千差万别的,能装进标准模式的,只有一部分人。
其他人应该有其他的模型。
这需要家长和老师,共同去观察,引导孩子,
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……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型。
这才是教育。
所以说,补课好简单,但是教育好难。
如果补课就能补成成功人士,那全世界都是成功人士了。
最后回答上面的关于起跑线的问题。
起跑线,要和孩子的目标与状态相匹配,
那时才能起跑。
理论很抽象,是吧?举两个天才的栗子吧:
一个是莫扎特,天才的音乐家,起跑线很早——他听到音乐就着迷,很早就定下了要当音乐家的目标,
而他的状态——天才的音乐状态也很早就展露出来。
所以莫扎特起跑很早——极年轻就是音乐大师了。
当然,死的也很早。
另一个例子是,苏东坡他爸爸,天赋很好,但是一直找不到目标……到四十岁时,还在骑马泡妞打架,不务正业中……
但有一天,他突然顿悟……
于是静下心来读书……把自己搞成了文学大家!
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,没有统一标准,
你需要做的是,尽量少扭曲孩子的天性,才能让他最终真正的起跑。
我们目前的很多流行做法,之所以错,就因为它在扭曲孩子的正常状态。
多啰嗦几句话:
1、什么叫正常状态,
中国80年代的学校教育,是属于正常状态的。
2、家长需要记住一家话:学习是个终身的事。
3、注意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,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。
这比刷题,提高分数,重要多了!
最后再说一下:
我们这个时代,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的传统固化的时代了,
不是只要你拿到个好分数,就能找到一份终身职业的时代了!
——时代已经变化了。这需要孩子有真正的本事和能力,而不是分数!
如果你看不懂,还在用传统方式逼迫自己孩子刷题——
基本上你就奥特了。最重要的是,你会成为扼杀孩子能力的凶手!
八、阿甘
按照惯例,我们最后都要说电影。
今天的标本电影是《阿甘正传》,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。
阿甘小时候,智商严重不靠谱。
送到学校,老师都摆头说:就一个傻子,你还送来麻烦我们学校,直接送弱智学校吧!
阿甘的母亲是个深懂教育的伟大母亲。
上面说了教育的本质: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,都有他的能力……哪怕他是弱智,也有自己的能力——只是,需要你去发现它而已。
电影中,母亲是这样对阿甘说的:
人生就像巧克力,指不定哪天你就被人家吃了呢?
——看懂这句话了吗?
就是说:孩子,你有自己的能力,说不定哪天就发现了呢?
不着急,慢慢来!
阿甘因为是弱智,在学校,受到坏孩子的校园霸凌。
好友珍妮提醒他:赶紧跑!
——从此,坏孩子欺负他,他就逃跑。
坏孩子追,他就拼命跑……
跑着跑着,他练成狂跑绝技,进了校队打球,
又因体育特长,混进大学——
你看人生就是这样,意外地把能力带给你。
你不去做各种尝试,你怎么知道你的能力呢?
阿甘在战场上,因为跑得快,子弹都追不上……
不仅自己活了下来,而且背起自己的丹上尉一路狂奔,救了他!
复原回国,阿甘失业了,干什么呢?
阿甘找到丹上尉说:“我两在战场上说,回来捕虾。现在就开始抓虾如何?”
丹上尉因为受伤截了双腿,骂他说:“我残疾了,你这么笨,还抓虾?抓瞎吧!”
但是阿甘没事干啊,只有抓虾一个目标,于是开干……
而且瞎干,别人都说:龙卷风要来了不要出船,
阿甘傻,照样出去……
结果,干着干着,阿甘干成了大老板!
知道阿甘的厉害在什么地方吗?
是耐得住寂寞,受的了人生的羞辱和打击。
——这是人生很重要的能力。
他傻着傻着就获得了。
电影中,丹上尉正好是阿甘的反面:
他聪明,帅气,一出场就满满正能量,是个标准的高富帅,属于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、大家喜欢的楷模!
但是,当他战场上受伤后,承受不起打击,一下就一蹶不振……
最后,还是阿甘这个傻子,打造了捕虾帝国,让他在商业中,找回了自信!
(小编:教育是个大话题,很多人都很迷惘……我们一直想组织一下线下的教育沙龙,讨论如下话题: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,教育怎么才能适应?家长如何在这个时代,做个合格的家长……如果大家有兴趣,加小编微信(jwfh9w))
前篇回顾:
小编:
最后惯例声明:
我们只是一家之言,千万不可当真理看!
尽管批评,不要客气!
(图片来源:@网络 )
(欢迎转发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。)
九维思享群口号:我们不求标准答案和终极真理,
只求智慧激荡,能让你发现别样的思维和观点。
目前由九维小编来负责本刊。欢迎大家投稿,范围不限。投稿直接勾搭小编,小编微信(jwfh9w)。为了区别广告,请网友在加小编微信时报暗号。
暗号如下:
问:九维?
答:凤凰。
请别忘了哦。
扫描或者长按下图中二维码识别,关注我们九维凤凰,你一定有收获!